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日月潭觀光旅遊網

定位點

原民部落

豐富的原民文化底蘊

日月潭為臺灣最大的高山湖泊,南邊亦有臺灣最長的溪河-濁水溪流經,其特殊的地理形勢,孕育出日月潭邵族及濁水溪布農族豐富的原民文化底蘊。

到訪的遊客除了徜徉於湖光山水、自然美景之外,不妨走進部落,感受原住民的熱情及活力!

邵族巡禮

邵族巡禮

邵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之一族,也是日月潭地區最早的住民。「邵族」族名的由來,源自邵語「thao」而來,其本意原是「人」的意思,日治時期的學者,係引用了邵語「ita thao」(我們是人)的「thao」一字,而將其命名,漢譯為邵族。

相傳邵族的祖先在狩獵時,因為追逐一頭白鹿,無意中發現饒富魚蝦的日月潭,於是舉族遷此定居,而後平埔族群、漢人也相繼到此拓墾,進而形成了多元族群的歷史特色。

邵族定居於日月潭,200餘年來歷經清領時期實施的「開山撫番」政策、以武力方式鎮壓原住民的日治時代以及國民政府蔣介石先生威權統治,受到漢人移入及國家政治力的影響,邵族的傳統社會有了極大的衝擊與改變,但在此歷史的狂瀾中,邵族人更與週遭的族群合舟共濟,建立共榮的社會。

邵族美食

邵族美食

來到伊達邵,千萬不要錯過道地的邵族美食,油炸烹煮的「奇力魚」或是邵族人將生鮮奇力魚醃漬成魚漬的傳統吃法;有「總統魚」之稱,肉質細膩可蒸可炸的曲腰魚,也頗受老饕們喜愛;而邵族舉行拜鰻祭與傳統過年祖靈屋入厝儀式才吃得到的「白鰻麻糬」;整株長滿刺,因鳥兒不愛棲息而有「鳥不踏」稱號的刺蔥,其嫩葉可用做涼拌、煮湯、製成糕點等;另外還有醃肉、釀酒的邵族美食佳餚,等您來此品嘗。

邵族傳說

邵族傳說

豐富且淵遠流長的邵族傳說,訴說著人與人、人與地、人與天、人與大自然萬物間的關係。不論是邵族族人為追逐一頭肥美的大白鹿而發現日月潭的「白鹿傳奇」;英勇的邵族勇士死後化成鳥能預知福禍,指引族人遠離厄運的「邵族靈鳥」;製作水上浮嶼,以維持日月潭萬物生生不息的「魚姬傳說」;能知道婦女懷孕或指引上山打獵的族人避免在深山中迷路的「貓頭鷹故事」;代代相傳祖靈信仰的「祖靈籃」;抑或是與邵族衰微有關聯性的「茄苳樹王」傳說等,皆說明了邵族的文化精神及其內涵。

欲知更多傳說,可詳閱「逐鹿水沙連」一書

邵族習俗

圖片來源: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邵族習俗

早期邵族生產以農耕、狩獵、漁撈、採集為主要生計,其歲時祭儀和祖靈信仰、生產息息相關。邵族族人舉行歲時祭儀,祈求祖靈庇佑,賜予族人平安健康、豐衣足食。歲時祭儀舉辦時間及內容,分別有農曆二月的開墾祭(mulalu);農曆三月播種祭(mulalu pispazaj)、移植祭(mulalu patpari);農曆六月整田祭、氏族祖靈祭;農曆七月狩獵祭(Matansun)、拜鰻祭(mulalu tuza)及八月的新年祖靈祭(lus'an)等重要祭儀,其中以新年祭最為隆重,小祭約4-5天,大祭長達近月。

遊客參訪祭儀,請聯絡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同時務必遵守邵族的族規。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049-2850036

樂舞特色

樂舞特色

邵族具有獨特的樂舞特色,如舂石音、歌舞展演等,皆是遊客喜愛的項目,其中舂石音又名杵音,原是邵族於新年祖靈祭的重要民俗活動,當族人在頭人家中廣場舂起石音時,即是邵族傳統新年的前奏,此即從生活經驗中而提昇為美感樂音,當石音迴盪在煙波浩渺的日月潭邊,悠揚而悅耳,被認為是邵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

邵族的歌舞原是精神生活的呈現,更與祖靈信仰、祭祀、生命禮俗、物質生產、部落事務息息相關,占有極重要的角色與地位。而邵族的歌謠充滿著生命與感情,先人皆以敬畏的心,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呈現族人與自然的深刻關係。邵族的歌舞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資產,更是邵族急於正視與發揚的「文化復育」重點所在。

 

逐鹿市集

逐鹿市集

「逐鹿市集」位於伊達邵商圈豐年街42號,2007年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與日管處輔導成立,內有風味餐廳、特產店等,並設有表演舞台,讓遊客們在享受風味餐之餘,還能欣賞邵族的歌舞表演,市集內有邵族文化套裝旅遊服務外,也有農特產展售、手工藝DIY體驗、傳統服飾出租、拍照等服務。

逐鹿市集假日(六、日)表演地區於伊達邵碼頭木棧舞台廣場(下雨時,場地移師回逐鹿市集)表演時間分別為11:00、15:00及17:00共3場;平日表演場次僅兩場,表演時間分別為11:00及17:00共2場;每周三為固定公休日。

布農族巡禮

布農族巡禮

布農族(Bunun),清領時期文獻稱為武崙族,係由布農語「人」的自稱語Bunun轉譯而來,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早期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在歷史的進程中,就遷徙而言,布農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由於遷徙的結果,布農族的分佈範圍十分廣泛,包含有: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台東的海端鄉、延平鄉;高雄的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地。而現今,居住於南投地區的布農族人則居住於仁愛鄉、信義鄉等地。

布農族美食

布農族美食

往昔布農族以狩獵為主要生計,並從中發展獨特「分肉」與共享文化,而今則以石板作為烤具進行烤肉。

類似粽子的「阿拜」食物,為各種節慶時必須製作的食物。山林間野生辛香佐味材料,如馬告 (山胡椒)、刺蔥等,加入原住民風味餐飲文化中,別有一番風味。

另外,還有烤甘藷、樹豆排骨、烤桂竹筍、箭竹筍、小米麻糬、炒龍葵、過貓沙拉等,都是您不可錯過的布農原民美食。

布農族傳說

布農族傳說

布農族的傳說與大自然、動物息息相關。百步蛇與布農族人和平相處並護佑族人,傳說原是一位布農孩童過世後化身而成,因此據說具有優越狩獵技能的布農族人不捕捉蛇類、不吃蛇肉,在布農族母語裡,百步蛇「Kaviaz」就是朋友的意思;另有布農族人因「洪水成災」遷徙至高山地區,為尋找火源派鳥取到火種的「洪水傳說」;而「螃蟹與蛇大戰」則說明日後山谷形成的故事。

布農族習俗

布農族習俗

布農族對農事及狩獵時間,都依植物榮枯與月亮盈缺來決定。而小米為布農族人的主食,因此歲時祭儀也與小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祭儀即是以開墾旱田的開墾祭、播種小米的播種祭為開始,還有封鋤祭、除草祭、驅疫祭,以及收割小米後的收穫祭、進倉祭等一連串慶祝儀式為結束。這一連串祭儀也都被布農族人刻劃在「版曆」上。

另外,每年5月間及6月月圓之時,則分別舉辦打耳祭(射耳祭)與嬰兒祈福祭,前者可視為「成丁儀式」的一種,由族中長老教導年幼男孩持弓打獵的技巧,藉此達到文化傳承的意義;後者則是為當年出生的嬰兒舉辦祈福,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

樂舞特色

樂舞特色

布農族人喜愛音樂,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與傳統祭儀有密切的關係,富含神聖的意涵。例如,布農族的傳統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俗稱「八部合音」,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小米也就會豐收。而演唱時呈現出自然的泛音現象、始終保持完全五度音,為世界僅有的特殊唱法,這種罕見的音樂表現方式,被音樂學界譽為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

潭南、地利、雙龍三部落或是教會皆組有歌舞表演團隊,其中以達瑪巒文化藝術團最為活躍,也最具專業水準,該團以創新思維賦予原住民樂舞文化新生命,透過原典重建、文化萃取、衍生、轉換與創化促進原住民文化之再生。

表演時間:固定星期六 下午14:00-15:00/星期日 下午13:30-14:30
表演地點: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開信巷101號
部落套裝遊程安排與體驗及預約觀賞場次,請洽全先生電話049-2741619

【部落香味】日月潭部落的氣息

【部落香味】日月潭部落的氣息

我在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部落裡頭,發現了獨特的香氣!在這,族人們跟著調香師歷經大半年時間,運用自然植物原料的重覆萃取帶出屬於部落的味道,研發了全台灣首創的部落香氛『馬告定香劑』。

馬告定香劑的前段帶著些許植物清香,後段卻蘊含著濃厚的大地檸檬味的尾韻,在空氣流動頓時讓人身心感受到擁抱山林的舒暢感!如果有機會,不妨跟著我的腳步,預約一趟部落香氛尋味的奇妙體驗!

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
【部落風味】Mal-u慢午廚房

【部落風味】Mal-u慢午廚房

我來到望鄉部落的慢午廚房,認識了返鄉創業的布農青年伊畢‧伊斯卡卡夫特,他與妻子林佩蓉利用昭和草、咸豐草、山芹菜、樹番茄、莧草等野菜,結合原住民族的元素研發出風味餐、野菜披薩、焗烤等特色料理,驚豔的味道,讓我驚訝不已!原來,野菜風味如此令人讚嘆!

除了野菜料理,慢午廚房強調「零廚餘」的概念,希望客人可以珍惜食物、尊重食物,更能讓料理兼具環保與美味!很值得讓你走上一趟。

望鄉部落_慢午廚房
Top 再發現。動感日月潭!